?控制
機箱加工質量需從設計源頭、材料管控、工藝執行、檢測驗證全流程入手,結合金屬 / 非金屬材料的特性及機箱功能需求(如結構強度、防護等級、裝配精度),建立標準化管控體系。以下是關鍵控制要點:
?

一、設計階段:明確質量基準
制定詳細的技術標準
明確關鍵參數:根據機箱用途定義尺寸公差(如安裝孔位 ±0.1mm,整體長寬高 ±0.2mm)、形位公差(平面度≤0.5mm/m,垂直度≤0.3mm/m)、防護等級(如 IP54/IP65)、表面粗糙度(Ra≤1.6μm)。
結構合理性:避免設計缺陷(如銳角過多易變形、焊接位置重疊導致虛焊),大型機箱需增加加強筋(間距 200-300mm),薄弱部位(如門板、蓋板)厚度需加厚 10%-20%。
工藝適配性:設計時考慮加工可行性(如折彎半徑≥板材厚度,注塑件拔模斜度 1°-3°),減少后續加工難度。
風險預判與優化
針對易變形部位(如長條形側板),采用有限元分析模擬受力情況,提前優化結構;
電磁屏蔽機箱需設計導電連接結構(如導電泡棉卡槽、接地端子位置),避免屏蔽性能不達標。
二、材料管控:確保源頭合格
原材料檢驗
金屬材料:核對材質證明(如鋼板的 Q235B、鋁合金的 6061-T6),檢測厚度偏差(≤±0.05mm)、表面平整度(無劃痕、氧化皮),必要時進行力學性能測試(如抗拉強度、硬度)。
非金屬材料:ABS 塑料需檢測密度、耐溫性(≥80℃),玻璃鋼需檢查纖維分布均勻性(無氣泡、分層)。
輔材管控:焊接用焊絲、噴涂用粉末 / 油漆需符合環保及性能標準(如 RoHS 認證、耐鹽霧≥480 小時),密封膠條需用 EPDM 材質(耐高低溫 - 40℃~80℃)。
材料存儲與預處理
金屬板材需防潮存放(尤其冷軋鋼板),避免生銹;使用前進行脫脂、除銹處理(如噴砂、磷化),確保表面潔凈。
三、加工工藝:全流程質量控制點
1. 下料環節
精度控制:
激光切割:檢查切割面垂直度(≤0.05mm/mm)、無掛渣,批量加工前首件試切,用卡尺復核尺寸(偏差超 ±0.1mm 需調整參數)。
數控沖床:確保沖孔位置偏差≤0.1mm,孔邊無毛刺(用去毛刺機處理),避免裝配時劃傷設備。
2. 成型環節
折彎 / 沖壓:
折彎前校準模具間隙(與板材厚度匹配,如 1mm 鋼板間隙 1.1-1.2mm),首件折彎后用角度尺檢測角度(偏差≤0.5°),避免累計誤差。
沖壓加強筋時,確保筋高、間距均勻,無板材撕裂(用放大鏡檢查邊緣)。
焊接 / 連接:
焊接:氬弧焊需保證焊縫平整(余高≤1mm)、無氣孔 / 虛焊,用超聲探傷檢測內部質量;二氧化碳焊后需打磨焊縫,去除飛濺。
螺絲連接:螺孔攻絲深度符合標準(如 M4 螺絲攻絲深度≥8mm),擰緊扭矩達標(根據螺絲規格設定,如 M5 螺絲扭矩 3-5N?m),避免滑絲。
3. 表面處理
噴涂 / 氧化:
前處理:磷化膜厚度 5-10μm(用膜厚儀檢測),確保涂層附著力;鋁合金陽極氧化膜厚度≥10μm(耐鹽霧測試≥96 小時)。
外觀檢測:用光照儀(照度 500-1000lux)檢查表面,無流掛、針孔、色差(△E≤2),涂層硬度≥2H(鉛筆硬度測試)。
四、檢測驗證:多維度質量把關
首件檢驗
每批次生產前制作首件,全尺寸檢測(用三坐標測量儀)、結構強度測試(如承重 5 倍設備重量 1 小時無變形)、防護測試(IP65 需高壓水槍噴射 3 分鐘無進水),合格后方可批量生產。
過程巡檢
每 20-50 件抽檢一次,重點檢查關鍵尺寸(如安裝孔位、平面度)、焊接質量(用扭力扳手檢測焊點強度)、表面缺陷(劃痕、鼓包)。
終檢與性能測試
外觀:目視檢查表面平整度、涂層完整性,用百格刀測試涂層附著力(脫落面積≤5%)。
功能:電磁屏蔽機箱需用頻譜儀檢測屏蔽效能(≥60dB);散熱機箱需模擬工況測試溫度(內部溫升≤20℃)。
可靠性:進行振動測試(10-2000Hz,加速度 10g)、高低溫循環測試(-40℃~70℃,10 個循環),測試后無結構松動、功能失效。
五、管理與持續改進
標準化作業
制定作業指導書(SOP),明確各工序參數(如激光切割功率、折彎速度、焊接電流),操作人員需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。
設備維護
定期校準加工設備(如折彎機每月校準一次角度精度)、檢測儀器(如三坐標測量儀每年校準),確保設備精度滿足要求。
不良品處理
建立不良品追溯機制,分析原因(如尺寸超差可能是模具磨損、焊接虛焊可能是電流不穩),制定糾正措施(更換模具、調整參數),并驗證效果。